转一个我觉得很到位的评价
作者:Ninja
7701字节
点击:4237
回复:711
所属分类:影吾视
创建时间:2007-04-04 14:40:15
最后修改时间:2007-04-04 14:40:15
老冰当时没有看,说实话老冰对黑泽明之后的日本电影没有兴趣,总觉得日本电影主体领先,观点幼稚,总是为了说明一个只是在幼儿园的教室里才会被提出来的论点。加上技巧和技术也没有可看之处,在日本十几年,进影院次数很少,日本电影更是没有看过。
去年底,有朋友在博客上问我对于《男人们的大和》的意见。老冰因为当时还没看,所以不能回答,只好去影院看了看,算破了一个例。看完以后除了监制和片尾曲之外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监制是前伊藤忠商事董事长,被称为“昭和三大名参谋”的原大本营参谋,关东军作战参谋濑岛龙三中佐,老冰当时的参谋系列正好写到他;片尾曲则是老冰最喜欢的日本歌手长渊刚唱的,他的那首《干杯》(中文名《为往事干杯》)已经是风靡中日两国十几年了。除了这两点外好像没有留下任何印象。也就忘了这件事了。
前些时候看到有人在很愤怒地指责这是部鼓吹战争的右翼电影,当时很有点纳闷,想了半天想不出理由。但慢慢也就想通了,反正连说SKII化妆品是破坏中国人基因的武器也有人跟着猛相信,这日本人拍的电影当然就是右翼电影了。好像这也能解释一下,老冰就又心安理得了。
前几天回国买DVD,常去的那家店老板热情向老冰推荐这部《男人们的大和》。说这是日本右翼电影的杰作,绝对反动,值得一看。这一说老冰有点懂了,这种非正常渠道进来的盗版电影能被冠上“右翼”的帽子,说不定是托了那些三脚猫的翻译的福也说不定,就花了六串大钱买了一张。这几天过阳历年放假在家,没事拿出来看了两遍。
看了以后是一声长叹。上次老冰在什么地方随口说过一句那电影有一半以上是错译漏译,仔细看看那还只能是对前半部分而言,后半部分则几乎完全是译者的“原创”了。
像把“长官室”翻成“朝刊船舱”,把“瓜达卡纳尔岛”翻成“日本大陆”,美国战略空军被翻成“米国侵略空军”,山本五十六的葬礼给弄成了晋升元帅的仪式,一个少年兵因为从参谋们的对话中偷听到“塞班岛”已经陷落来告诉另一个少年兵,另一个少年兵则不相信从而两人打了起来这件事因为“塞班岛”被翻成了 “审判”从而使得听不懂日语的观众根本无法将剧情连贯起来这种随处可见的错误之外。最让老冰发出“见过不敬业的翻译,但没有见过如此不敬业的翻译”这句现在很流行的感叹则是一个最莫名其妙的错误: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YAMATO》,翻译起码应该知道YAMATO就是“大和”的意思吧,但在这张DVD的字幕里,起码有两处YAMATO成了“山户”!这也太不敬业了。
想了半天想出个原因,是不是现在做电影字幕使用了计算机音声识别软件,而那个软件的输出根本就没有人检查过或者没有能够进行检查的人?
应该说起码在现在的日本主流电影界拍右翼思想,歌颂战争的电影还是不太可能的。尤其是导演佐藤纯弥所执导的电影应该是在中国做广为人知的。文革以后第一部进入中国大陆的高仓健主演的《追捕》就是他的作品,以后的《人证》,《一盘没下完的棋》《敦煌》等都是他的作品。仅仅从这些作品的名称就应该知道佐藤纯弥是一个自由主义思想的人,那么在年过七十了的现在,他有必要去改变自己的观点吗?
这部电影在日本的评价如何呢?除了被指责的最多的一个BUG是海军怎么用了陆军的敬礼这点之外,就是受到“视野太窄”的指责。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不是《男人们的大和》,而是《男人们的高射机枪》,因为整个电影除了高射机枪之外就什么没有了。其他的考证就是日本人所特有的琐碎考证,从主炮是不是发射过到主炮发射的口令是不是那样喊的不等,甚至连体罚打屁股的具体进行方式到底是不是那样都有人在扯。
日本对“十五年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不用“反战”这个字的。“反战”这个字只用于进行式,比如过去的越南,现在的伊拉克的“反战运动”。太平洋战争已经是过去式的,反不反的都已经存在了,所以只有“美化”和“批判”的说法。没有人会认为这部电影在美化战争,因为这部电影对战争的批判是很明显的。
一部电影是不是反战从什么地方看?应该从观众看完了电影的反应去看。观众看了电影以后热血沸腾,磨拳擦掌,直恨生不逢时的那就是歌颂战争。而观众看完了发出一声感叹:“我真幸运,没出生在那个年代”,那就是反战电影。
反战,就是反对战争。这不是同义反复,如果只是反对某次具体的战争,那么连希特勒都是反战派了,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是刻骨铭心的哟。
为什么要反战?太简单了,受战争之害的只是普通老百姓和下级军人,也就是那些被俗称的“炮灰”们。如果战争只死高级军官们,就没有任何必要反战。那些高喊漂亮口号的人们是不会死的,不信那位要把西安以东中国城市全部押上赌台,90%的中国人全部撕拉撕拉掉的将军肯定没有把他和他的家人计算在内。
而普通人呢,《男人们的大和》说得很清楚。那位少年兵的父亲在“上海事变”(日本人对淞沪抗战的称呼)中丧命,哥哥也在战场,而当同伴的母亲问起他为什么还要来当海军,回答是“家里没有现金收入”,明知危险也得来,(这整个一段在字幕中全无翻译)。进了军队以后看到的又是什么呢?为一点小事而受到下士官的非人体罚。有关这个体罚也是引起争论的一个题目,电影中有一位有正义感的下士官挺身而出,仗义持言。有不少评论认为这种写法是用现代人的道德观在写旧日本军队,按照当时的军纪,军人无权反对同级长官对下级的处罚。这是为了反战在有意拔高当时的军人觉悟。
这一切一切的最后,是演出了一艘八万吨的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在装上单程燃料以后去做自杀式的特攻这个几乎是二次大战中最大的笑话。从军事学上看这艘大舰巨炮时代的化石去朝着航空母舰做自杀航行是个笑话,但是对舰上那3300名官兵可绝不是笑话。但作为军人,作为男人,在国家权威之下又有什么个人的选择?能选择的就只有服从命令,去自杀,还得勇敢地去自杀。
这就是战争,谁是罪魁祸首?是那些发动这场战争的军部,甚至是天皇!
这只不过是你老冰的推论罢了,会不会有人这么说?这不是推论,电影里说得很明白,只不过在中文字幕上没有一个字打出来。
电影里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亲到大和号上向第二舰队司令长官伊藤整一中将发布进攻命令后,伊藤整一问草鹿:“没有航空掩护的大和号的出动,有胜利的可能吗?”而草鹿的回答是:“有没有取胜的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陛下问了军令部总长:‘海军是不是没有战舰了?’”。
这段话在中文字幕里没有翻译,但却是太平洋战争中一段很大的公案。天皇要对第二舰队的全歼负责,这是从战后的东京审判开始就一直在扯的皮。遵循麦克阿瑟的指示,最后是以最后一任军令总长及川古志郎海军大将“假传圣旨”的方式处理了这件事。但还是有不少人不服的。这部电影连这件事都敢往外翻,还被人说成“右翼”电影,老冰可有点为佐藤导演抱屈。
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们不知内情,但中高级军官们呢?在出发前的作战会议上,中高级军官们怒不可遏,公开叫板:“丰田副武联合舰队长官在哪里?他为什么不参加这次特攻行动”。(中文字幕中还是没有)面对这一切,伊藤中将只能沉默,他向大和号舰长有贺幸作大佐下达的作战命令居然只是“大和をよろしく(照顾好大和号)”。有贺大佐也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放弃了作战,下达了弃舰命令。这个被多次重复的弃舰命令当然还是在中文字幕上看不见。看见的是内田守军曹在说的“战斗已经结束了”,在中文字幕上出来的却是“为了胜利,我豁出去了”。
确实在《男人们的大和号》里没有任何日本旧海军军人高呼“打倒日本军国主义”,但如果那么拍的话,岂不成了《东京审判》那样的“原创历史”的意淫片了?只凭这点就说那是右翼电影,未免有点不厚道。
有人对电影里那十五岁的小孩作了如此恐怖的描写:“大和号远去了,消逝了;老鬼子掌舵的小船;交给了新一代的年轻人;他头缠白布;目光坚定;掌握着方向驶向了远方”。文字本身还是不错的,就是含有太多的激素了。那个小孩在电影里完全是用来对比的,60年前的十五岁,背着家庭生活的重担,迈上自杀攻击的不归路,而没死成的呢?背负着伙伴们都死了,而自己独自活了下来的罪恶感,苟且偷生。而现在的十五岁呢?有个小情人,想买部小型摩托,所以放了学去打打工。你愿意选那条生活道路,这是电影向观众提出的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戴上了有色眼镜的话,那想看什么都行,仅仅不是事实而已。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也有过一次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电影”的高潮。那时有四部内部放映的电影:《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动荡的昭和史——军阀》被乱批判了一顿,遗留下来的仅仅是林立果学来了“联合舰队”和“江田岛海军学校精神”这两个名词用在《5.71工程纪要里面》。
那种大批判,不搞也罢,提高一下翻译的水平倒是真的。
//** 我觉得这句话真对:
“ 一部电影是不是反战从什么地方看?应该从观众看完了电影的反应去看。观众看了电影以后热血沸腾,磨拳擦掌,直恨生不逢时的那就是歌颂战争。而观众看完了发出一声感叹:“我真幸运,没出生在那个年代”,那就是反战电影。
反战,就是反对战争。这不是同义反复,如果只是反对某次具体的战争,那么连希特勒都是反战派了,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是刻骨铭心的哟。”
这个片看完了和 《日本海大海战》的观感完全不同,同样描写战争的残酷,这里看完了之后确实有那种感觉:真幸运,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