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杂谈 由《通天塔》乱扯开去(补完)
作者:楚天长歌
7518字节
点击:15970
回复:906
所属分类:观影
创建时间:2007-05-13 22:57:49
最后修改时间:2007-05-15 12:02:55
看了《通天塔》,虽然也很好,但觉得还是没有超过《撞车》。《撞车》真是多线程电影的颠峰之作,不知何时才可以超越。而《通天塔》继《撞车》之后,接连成为受奥斯卡关注的热门电影,也为该类型的电影开辟了更好的局面,也许今后这样的多线程手法会更多更好出现在电影世界里。
就象小说一样,发展久了,就会出现许多叙述手段,比如倒叙、插叙等等。电影也是一样,不再满足于平铺直叙的讲故事,也产生相似于小说的各种叙述手段。多线程叙事是较新的一种电影叙事方法,也是一种复杂的较难把握的叙事方法。
观众方面呢,片子看多了,也会对传统叙事方法产生审美疲劳,希望看到新的变化的作品。多线程电影是个很新鲜体验,引得不少影迷沉溺其中,咱也算其中的一个。
最早看的这类型的电影是,盖里奇(麦当娜的老公)导的《两杆大烟枪》和《偷拐抢骗》。两部电影结构相似,《两杆大烟枪》是多线程手法加黑色幽默,让人耳目一新,口碑很好。而《偷拐抢骗》作为盖里奇的第二部电影,结构、风格基本未变,就被说成不思进取了,其实本片还是很有看头的,快节奏,酷场景,粗野而有活力,有一个镜头印象深刻,在网上看到有同好也大夸这个镜头,说得比咱好多了:“最令我大叫快感的就是那个犹太珠宝商从老窝飞往目的地那几个镜头。先是老家伙一仰脖灌了口酒,是俯拍;下一个镜头是汽车尾部的特写;接着仰拍一架飞机,然后就是他打开车门到了。评价这样的拍法,我已经词穷,只有一个字——‘酷’。”
不知道以上这段抄来的话,有没有引起大家的一些观影回忆?对了,就是《疯狂的石头》,如果说《疯狂的石头》抄袭盖里奇的作品,那应该是《偷拐抢骗》,而不是《两杆大烟枪》。《偷》与《疯》相似度更高,都是几拨人以一块石头为中心开展抢夺,所不同的只是,外国的那拨抢钻石,国内的这拨抢翡翠。而两部电影最相似的镜头就是这个飞机飞来飞去的镜头,《疯》中那个香港客也是这么来大陆的。其实俺的错误说法需要跟正,这种情节上的模仿,出现在文学界是叫抄袭,出现在电影界那得换一种好听的说法,那叫致敬,通过模仿某部电影中的情节桥段,而向那部电影及导演致敬(《功夫》里居然还向《闪灵》致了一把敬,只听说周星驰酷爱李小龙,没听说他崇拜库布里克呀)。其实就整体上来说,《疯狂的石头》也不算抄袭,导演宁浩学的也不过是一种叙事手法、拍摄技巧么,多线程手法也没申请专利,宁浩当然也能拿来用用了,换个思路,这部电影是用顺叙说法拍的,那其它电影再用顺叙法,就都成抄袭的话,那电影就没法拍了。电影的重点还在于故事,没有好的故事,有再好的叙事手法也是白搭。宁浩的成功,更在于他弄出了个好故事,贴近现实,关注民生。内在也好,包装也新,《疯狂的石头》也就疯狂的大热了一把。
敢用多线程手法拍电影的导演真还都有几把涮子,俺看的第一部用多线程手法拍的剧情片是《木兰花》,也有很好的观影记忆,此片很长,有三个小时,以为自己无法忍受这种长度的剧情片,可一开篇就入戏了,很通畅的看完,在结局时心灵还小小的受了点震荡。时间久了,也说不上什么了,再来搬一段网上的介绍吧:“在《木》片三个小时之长的篇幅里,导演运用插叙的手法巧妙地将一天24小时内平行发展的9个事件连缀起来,以父母与孩子、愤怒与宽恕、电视里的虚幻世界与真实生活、期盼与迷失、机会与错失、阳光与风暴等关系为切入点,阐述了世纪末“有些人寻求宽恕,有些人试图逃避”这一主题。”
再以后是《毒品网络》,“这部被美国影评界一致公认2000年度最佳美国片的作品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影片中没有男女主角,但有将近二十个有名有姓有立体感的人物。这些人物组成的巨幅画卷,描绘出这个越禁越普及的行业,触及到人性的本质和为该行业殉葬的美国下一代。”“这么众多的人物、这么复杂的剧情,但线索条理分明,人物个性鲜明,每人都代表着贩毒和扫毒的一个层面,但丝毫没有图解的意味。”这是俺很喜欢的旅美影评家周黎明对《毒品网络》的一段评价。谈起这部电影,又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部热门国产电影《门徒》,导演尔东升何尝不是在展现一个亚洲的毒品网络,不过《门徒》叙事手法还是传统的,以吴彦祖、刘德华新老两大帅哥为主角,串联出毒品交易各个环节,故事弱了点,演员也压不住阵,算是平庸的大片。尔东升有没有考虑过模仿《毒品网络》的手法呢,如果用了,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观众能不能接受呢,会象《疯狂的石头》那样成功吗?
《辛瑞那》是去年的电影,名字让人费解,主题很政治化,内容更是纷繁复杂,这么敏感的不讨好的电影居然是好莱坞出品的,有点惊讶。电影以石油交易为背景,演了一场商业、政治、谍报、恐怖活动错杂交织的大戏。看完该片,首先是震撼于世界风云的高层内幕,然后是佩服导演,佩服他能把这么宏大的结构叙述得从容不迫。政治题材加多线程手法,这样的电影本该是让人望而止步的,但观片过程中,虽因复杂的商战造成轻微观看障碍,但总体还是流畅的。
网查时才发现《辛瑞那》的导演和《毒品网络》的编剧是同一人:史蒂芬•加格汉(Stephen Gaghan),看来这家伙很喜欢宏大叙事,更是个讲故事的天才,以两部电影把毒品和石油这两大世界巨额贸易内幕展示的淋漓尽致。而且导演也不仅仅满足于宏大叙事,在细节的描述上也很花心思,本片四条主线中,都包含着一对父子间的关系,不仔细咂摸,还容易忽视,再想想,则回味无穷。
《撞车》和《辛瑞那》是同年作品,可谓一时瑜亮,《辛瑞那》被多方评为年度十大佳片,《撞车》更是成了夺取奥斯卡最佳电影的黑马,两相比较,我虽然喜欢对政治题材的电影情有独钟,但这次却站在了剧情片《撞车》的这边,最近简直对《撞车》这部电影有点顶礼膜拜了。多线程手法已是高超的技术活了,能玩好不容易,而《撞车》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把这种手法发挥到了极致,真正让形式与内容相契合,最大程度的还原了现实生活。
之前提到的多线程电影,虽然没有主角,但还有中心事件,如《疯狂的石头》以保护和偷盗翡翠为中心事件,人物和情节都围绕这个中心转;即使没有中心事件,但也有总体的脉络,如《毒品网络》,有贩毒和禁毒的脉络承接,由大毒枭到小毒贩,由禁毒高官到边防警察,由警匪争斗到高层角力,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被这一脉络串联起来了。《撞车》则完全突破了以往的电影规则,没有主角,没有中心事件,甚至没有脉络承接。
再来看叙事手段,《撞车》之前的多线程电影,故事线索,或是散发的,或是延伸的;事件情节,或相互交织,或殊途同归。不管有多复杂,大体上还能概括个一二。到了《撞车》,可就犯难了,它的叙事手法实在难以用词汇来描述了。象缠成一团的乱线?不合适,象相互碰撞的弹珠?有点贴近了,但也不是最到位了。没法子了,只好拿电影所反映的本体来比喻,那就是我们的生活。生活是怎么样的,这部电影就是怎么样的。
生活怎么样的呢?是交杂纷乱的,在这个社会的网络中,你不断与他人产生联系,也不断与他人发生故事,而这些联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是流动的,一切都是变化的,一切皆有可能,今天你影响的是这些人和事,明天你影响的是那些人和事,今天影响你的是这些人和事,明天影响你的是那些人和事。《撞车》反映人物联系,事件影响,大体便是如此,故事不再是单一的直线叙述,也不只是多线索的平行交织,而是复杂不定参差无序的网状纠结。
你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被何人何事所影响,也不知道自己的作为会怎样的影响其它的人事。我们不是全知全觉的上帝,眼光只能局限一隅,不能统观全局,而《撞车》却提供了近乎神的视角,让我们超越个人眼光的局限,俯瞰整体社会,看到众多人物之间发生的交叉网络联系。导演自承拍摄这部电影的意图在于:让你体味到陌生人的心路历程。那么通过多线程的手法他最大程度的达到这一目的。
小说艺术发展至今可谓纯熟,小说的技法也总是胜电影一筹的。看完这部电影,甚至觉得电影叙事技巧就算没有超越小说,也开始具有局部优势了。记住《撞车》的编导保罗-哈吉斯吧,这家伙真是太有才了。
最后再来说《通天塔》,通天塔是圣经中的传说,原本同操一种语言的人类想同建一座通天塔,而上帝分化了人类的语言,人与人之间从此难以沟通、交谈与倾听,建造通天塔的梦想也就了泡影。《通天塔》的主题就是展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造成这种隔阂的不再仅仅是语言,还有种族、文化、国籍、阶层等等
《通天塔》是好,可惜《撞车》珠玉在前了,在主题上,《撞车》更加深刻现实,在叙述手法,《撞车》也更胜一筹。《通天塔》得了奥斯卡七项题目,最后却只拿了最佳配乐奖,可能也是受了与《撞车》比较的影响。
还有评论说《通天塔》导演伊纳里多的最佳作品是并非本作,而是他的前作《21克》,其实这位伊纳里多玩的就是多线索交叉叙事,之前还有《爱情是狗娘》,这两部都没看过,不好评说,但看《通天塔》的水准,应该也是佳作无疑。
观影还是有限,原以为此类电影已看得八九不离十了,在写此贴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漏了许多,近的有《11:14》、《21克》、《爱情是狗娘》,远的有《银色、性、男女》《纳什维尔》,后两部罗伯特-奥特曼的大作,赫然发现这位导演居然在1975年就已在玩平行叙事的花活了,又被震撼了一下。电影这个光影世界真是浩瀚无边,还有的去探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