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蒂去了
作者:西闪
3995字节
点击:5103
回复:684
所属分类:文字游戏
创建时间:2007-06-13 09:14:59
最后修改时间:2007-06-13 09:14:59
昨天晚上和一个年轻朋友闲谈,说到了他心目中的哈耶克和我心目中的伯林。我还提到了理查德·罗蒂。我在朋友圈中不止一次的谈到罗蒂,谈到他的著作,可惜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尽管如此,我内心还是把罗蒂当作这个世界上健在的少数几个人类英雄之一。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朋友告诉我,罗蒂去世了,就在6月8日。
这个世界愈加乏味了!
就在不久前给一家报纸写了一篇题目叫《托洛茨基和野兰花》的专栏里,我还谈到了罗蒂,应该还没有发表。我给编辑朋友打电话,要他在文章后面加一句话:
谨以此文追悼刚刚去世的理查德·罗蒂。
美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理查德·罗蒂因胰腺癌及并发症,于6月8日在加州帕罗奥多家中去世,享年75岁。2004年7月16日至7月23日,理查德·罗蒂曾来过上海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其间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做专场学术讲座。
“语言和信念之外,真相并不存在。人类应当关注日常生活,而不是通过理论发现什么。”1931年,罗蒂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一个托洛斯基家庭,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在最初的学术生涯中,罗蒂先后任教于卫斯理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当时主流的分析哲学。2003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己之后对“分析”的背叛相当程度受到上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影响,“我当时抽很多烟,留长发”,但“我很快发现自己对那些企图摧毁校园的激进学生没有任何好感”。1970年代后,罗蒂开始与分析哲学分道扬镳,但同时被主流学术界所拒绝。直到1982年,罗蒂才被弗吉尼亚大学聘为人文教授,1998年加入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
1979年,罗蒂出版了代表作《哲学与自然之镜》,这部哲学著作改变了人们对哲学的流行观点———“哲学家的任务是告诉我们能知道什么和不能知道什么”———在罗蒂看来,这些都是废话。他认为,人类应当关注的是他们日常生活,而不是通过理论发现什么。在语言和信念之外,真相并不存在。
1982年出版的《实用主义的后果》一书中,罗蒂提出了他的新实用主义主张,即在某种程度上对反本质主义、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某种认同。对这种新实用主义及其后果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出版于1989年的《偶然、反讽与团结》。他在批判西方传统的超越历史观和普遍人性观的同时,罗蒂主张一方面坚持自由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信念,另一方面又承认所坚持的信仰、价值以及用以描绘自我和世界的终极词汇都是历史和环境的偶然产物。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罗素·伯曼曾经与罗蒂共事多年,在他看来“他(罗蒂)把哲学从分析的桎梏中拯救出来”,让哲学回归到“哲学的核心———人之为人,政治社群中人与国家关系”。一个坚定的左派知识分子,12岁就决定用尽一生为社会正义而斗争。哲学观点冒犯了右派,政治学观点冒犯了左派。罗蒂一生颇为多产,其著作也不仅局限于艰深的哲学理论思考,经常在大众媒体上发表公共观点和尖锐批评。他讨厌那些宣扬爱国主义、学术经典以及“人都可以做出有意义的伦理判断”的批评家。10多年来,罗蒂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上,并同时积极参与文化政治学、全球化、女权主义等公共话题的讨论。“12岁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人之所以是人,就是要用尽一生为社会正义而斗争。”罗蒂曾说道。
所以,几十年来,罗蒂的声音始终并不局限在哲学领域。作为坚定的左派知识分子,罗蒂1998年出版了《筑就我们的国家》,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罗蒂强调左翼知识分子和基层的政治激进派之间建立某种强有力的联系的重要性。但他同时失望地表示,社会民主左派在1910年至1965年半个世纪塑造的民主党已经崩溃。他说,自1960年代以来,美国左派为“美国黑人、妇女和同性恋群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它从来没有想过要发展出一种能够赢得多数选票的政治立场”。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之际,罗蒂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文章,向马克思表示崇高的敬意。但罗蒂在思想界的多面性和对左、右翼知识分子均毫不留情的出击也使他处境尴尬。“如果说我的哲学观点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右派,那么我的政治学观点就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左派。”罗蒂曾这样评价自己。
尽管对未来深深悲观,但罗蒂和杜威一样,对美国的未来心存一丝希望。2003年,罗蒂表示为“杰弗逊、林肯、威尔逊、罗斯福、马丁·路德·金等这些美国精神的继承者”感到骄傲,这是件很重要的事。为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目标,“还应该把这种自豪感作为产生同情心的动力”。
尽管被称为20世纪末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罗蒂在1992年出版的自传《托洛斯基和野兰花》中形容自己是“傻笑的知识分子,弱化了年轻人的道德准线”,“愤世嫉俗和虚无主义者”,“自满得意”和“不负责任”。
罗蒂的著作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被陆续介绍进中国,中译本包括《哲学与自然之镜》(1986)、《后哲学文化》(1992)、《偶然、反讽与团结》(2003)、《真理与进步》(2003)和《筑就我们的国家》(200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