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给大爷唱个小曲
作者:毒药铁链西瓜刀
3151字节
点击:5530
回复:608
所属分类:ICT
创建时间:2010-02-27 13:10:02
最后修改时间:2010-02-27 14:37:52
标题看起来有点下流的感觉。
但是我其实是想说点严肃的事。
过年前,老板给我们做了一个培训,其实就是给我们讲了讲音乐产业或所谓唱片工业的赢利模式发展历程。
老板是行业大牛,传说中的第一操盘手,说话很实在很到位。他告诉我们,其实所谓专辑,无非就是搭售策略的产物,多数人本来就喜欢一首歌,可是音乐生产者为了多赚钱非要卖给你1打歌。这话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我以前一直就觉得,一盘带子里那么多歌,多数都是凑数的。
于是我动脑子进一步想了想,得出以下结论,音乐这东西,本来就不是用来卖钱的。
世间本没有声光化电这些东东,有了这些东东,音乐才开始变成商品被贩卖。
在古代,无论是唱小曲还是唱戏的,人家卖的都是表演,大爷不但要听小曲,还要看你长得怎么样,看你表演得怎么样,如果你长得不行,还可以装可怜来博得同情,大爷一高兴了,就扔几个铜板给你。据此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传统民歌和曲艺中歌唱者总是热衷于高音,无论男女都唱得高亢嘹亮,低沉磁性在过去是不存在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在没有麦克风和扩音喇叭的情况下,你不尖锐刺耳,就不足以动人心魄,坐在后排的大爷们就不会赏你铜板。
话说古代的铜板也是钱,动辄一锭银子,那是文学作品的夸大,其实张大少扔几个铜板、李衙内扔几个铜板,加起来收入还是很可观的。所以说古代即使是卖艺的,他比普通劳动人民赚钱也要容易,一方面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稀缺性的,另一方面,艺术家一次可以给很多人服务,所以他的生产经营天然地具备规模效应,不像剃头店要扩大规模只能多雇剃头匠。
回头来看现在的音乐产业,貌似被互联网摧毁了,至少在中国,唱片公司已经很难混了。但是唱片公司这种东西,是不是天然合理的存在呢?未必。
回想一下没有声光化电的时代,甚至是并不遥远的80年代,享受艺术要到剧场去是绝对合理的,我小时候也去过本县的戏院看戏,具体是什么戏,我忘了。
而现在呢,艺人们也不指望所谓“唱片销量”了,他们就是口头说说。其实唱片这东西,我从来没有听过,小时候听的磁带,估计大部分是盗版的,有段时间听过CD,CD大部分其实也是盗版的,现在估计连CD都很少有人听了。艺人们说唱片销量,就像他们把拍电影说成拍戏一样,只是为了显得比较“专业”而已。进一步说,所谓“销量”,根本也是忽悠,就像唱片二字一样子虚乌有,就像那些杂志自称发行量几十万,纯忽悠,实际的销量就是一个零头而已。
艺人们,歌手们,要是不到处登台表演,他们就得过普通人的生活,甚至吃不上饭。其实,只要愿意登台,他们就可以过上比绝大多数普通劳动人民要好了。
所以,唱片工业的失落,不过是回归自然而已。
古代的诗人,也就是现在的词作者,他们要么被人豢养,要么靠别的技能吃饭,没听说有职业诗人的,至于作曲家,我所知道的只有唐明皇,他本质上是被全国人民豢养的,所以现在的音乐人们也不必感到失落。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确实和我没什么关系,我只不过想通过这个论证一下,知识产权这概念,它就是一个工具而已,用来促进生产的工具,保护知识产权并不等同于维护公平公正。看不见的手比任何工具都要厉害,要公正。互联网免费音乐是很正常的东西,艺术家一次可以给很多人服务就已经很赚了,他想服务一次享受一生,并不是合情合理的。
话说回来,享受艺术完全不花钱也不合理,电脑上你免费听,到了手机上,你花钱听,这其实是正常的事。至少人家帮你把音乐弄到你手机里了,要是你自己会用数据线,那就另当别论,那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你自己开车到大超市去买东西,图的就是便宜,要是你不想走,就不能怪小区便利店东西贵。这道理很简单,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老在纠结一个MP3铃声为什么要收1块钱,其实……其实,我也只下载免费的,可是我交了手机上网包月费啊!
如果你的流量用不完,建议下载一款叫“开心听”的手机软件,随时随地,“免费”让各路明星给你唱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