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碎片下的读书生活
作者:小来
3072字节
点击:17786
回复:1157
所属分类:谈何容易
创建时间:2009-01-11 11:21:39
最后修改时间:2009-01-11 11:21:39
养孩子的同时还要看看书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前些天还是从卓越上买了几本。开始一直在看一本关于本世纪初中国社会因美国排华而大规模抵制美货的论文《寻求正义》,文章写得蛮好。其时网络上正在沸沸扬扬地讨论中国消费者抵制法国货之必要。抵制外国货,自从市场开放,就一向是中国人反西方的一种终极手段,也是唯一可使民众看到明显效果的手段。在最初洋货大举占领中国市场,正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所学习的本土小手工业全面破产的时候,是这样,在今天看起来人与社会都已经日新月异的时代,似乎竟然依旧是这样。
因为时间已成碎片,一本书看完再从容转换,是不可能的了。后来新买了一本《民国采访战》,觉得更加有趣,所以便放下只看了一点的《寻求正义》。作者叫哈雷特·阿班,是民国时期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断断续续看了一点前面的部分,作者还在回忆他如何到了中国,选择了他后来十几年的人生。在开篇他就说到,他本来只是到远东来寻找某种真正的大新闻的刺激,以改变美国式一成不变的案牍生活带来的沉闷,但是因缘际会,他留下了,呆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我再也没有尝过无聊和沉闷的滋味。”——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电视片,讲两个美国科学家定居中国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名字:寒春和阳早。寒春中国话说得不错,但阳早显然不怎么会说中文,在片中一直以英语和记者交谈,当记者问及他为何来到中国,他说,在中国,你时而会欣喜,时而会悲伤,时而会愤怒,但绝对不会感到乏味——对于中国人,这话当然很难理解,但他们是不同的,他们看得到任何的哪怕一丝一毫的改变,而且,也始终保持着期待着改变的心情。
其实《民国采访战》原名叫《我的中国岁月》。译者嫌它太俗,给改成现在的书名。好与不好两说,不过这两个名字都没有真正的体现本书的要义。作者只是在回顾和总结自己在中国经历的新闻事件,但中国人却可把这本书看做历史的一次呈现。
我才刚刚看到北伐开始,书里提到了美国和英国军舰向中国军队的一次开火,因为北伐军打到南京,一些“排外派”对城内的外国人烧杀抢掠,还强奸了外国妇女——当然我们的历史课本没说过——于是游弋于长江的英美军舰就赶来救援本国侨民,轰隆隆地炮打了一通。有意思的是,书中说,有两艘日本军舰当时在比较远的地方,听见炮声,紧忙赶来参加,结果来迟一步,到达时仗都打完了,两个日本舰长懊悔不已,居然哭了起来。
书里还讲到了孙中山去世之前的一个新的构想,哈雷特·阿班说,如果这个构想得以实现,那么“世界历史将被改写”。不过这话是否夸张还有待商榷——中国历史上并不缺少这类构想,也有实现的,但历史还是依照他固有的步伐,并不曾为了某个人的思想转变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个构想就是要求美国和欧洲联合出兵中国,对国内的“铁路、河流、港口和电报”实行“军管”,并打败所有的“军阀和土匪”,使中国恢复“正常的秩序和和平”。同时还要向中国派遣几乎所有公务和要害部门的管理者,直到培训出一批本国的专家——这个计划理想中是五年。到第五年年初,要在中国的各省举行选举,然后干预各国要将权力移交给被选出的政府和领导者。
这么详细地了解这个干预计划,在我还是第一次。我得说,如果这在当时被看作是拯救中国的一次良机,那么,那是一个多么纯真的时代,有一个多么纯真的社会啊。——然而从这本书的描述来看,并没有人真的这么认为。即使是被要求的那些条约国,也都打鼓:这事儿忒不靠谱了。所以这事儿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为了晚上看书,我还买了个夜读灯,推荐一下,这个玩意儿还挺好使的,对于那些想在火车上装知识分子钓钓文艺女青年的同学们来说,真是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啊,缺点是味道有点大,好象不是用环保塑料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