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
作者:突然空闲
2297字节
点击:9190
回复:784
所属分类:闲说
创建时间:2011-10-11 15:11:53
最后修改时间:2011-10-11 15:11:53
作为一个四川人,几乎每天吃的菜里,都包含着川菜的元素,而作为一个平均八年回川一次的四川人,除了专注老乡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也刻意地用视觉、味觉感觉着每一碟菜的演变。
2002年去成都,在春熙路的龙抄手名小吃汇总享受了一顿豪华装小吃套餐,对这堆让人眼花缭的小碗小碟,这以赚取外汇为目的的花拳绣腿,权且称之为“外贸川菜”。
接触2.0版的川菜,最早是02年在宜宾滨江路的趸船上,最多则是在上海的“沸腾鱼乡”水煮鲶鱼和“渝信”的“青椒系列”。之所以命名为2.0,不外乎:
——要么是在显要地段位置,要么是装修“有品味、上档次”,服务自然也是“星级标准”;
——用料考究,鱼火锅里江团、青波、(野生)黄辣丁、老鳖等不再列入高档范畴,来一只兔子,店家要当面宰给你看;来一只鸡,店家也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它的前世今生;
——一份菜,使用甚至能超过1公斤食用油,而辣椒花椒生姜等辅料,似乎放少了便不上档次或者缺乏气势。
无论是“外贸川菜”还是“2.0版川菜”,我无意否定它的与时俱进——没有人能准确定义何为正宗川菜,而每当坐在餐桌前,每人都有自己的记忆。
1981年,一次路过球溪河时进入一家鲶鱼饭店,泥泞的路肩下一栋土房里摆几张方桌配几条长凳,灶头迎着街。屋檐下挂着2条已经被剔下不少肉却还活着的大鲶鱼。这里的鲶鱼按重量卖,这份鲶鱼衍生出来的菜,则完全免费。记得当时同行的司机师傅抱怨店家的炒菜的火力不足,大师傅毫不犹豫地往火上浇入一大勺菜油,大锅内外立刻火光冲天;
1982年,成都总府街的夫妻肺片店,经过漫长的排队和等待,花了不到5元钱买一碟肺片和一碗白酒,独斟自饮大快朵颐;
1984年,在富顺刘锡禄豆花店,一碗米饭、一份豆花配一碟带鱼香的蘸水,花费不超过1元钱,心满意足;
1987年,在成都一片不知名的大排档区,人人都在喝崃山二曲(当地简称“崃二”),老板总给每桌上未开瓶的斤装“崃二”,而结账却按实际喝小肚的按两结算。顺便,米饭免费是“行规”;
1989年,宜宾晚上的火锅店,蹲在板凳上打着赤膊喊着酒话的,比比皆是;在成都,麻辣烫的素菜部分,一串不到一毛钱,荤菜部分,最贵的每串也就五毛左右;
1990年,成都的提督街附近一条小巷里,一家没招牌的面店只在早上6~9点营业,每天总有不少因晚到没吃上面的沮丧顾客,这里的面只有一个品种:番茄鸡蛋面;
1991年,一个潮湿凄冷凌晨在重庆一个小胡同里遇到一家下岗工人开的火锅排档,因为我随口一句话,老板把他唯一的雇员,也是他的妻子从被窝里拉起来,淘米煮饭。
在离开四川二十余年里,我反复在宣讲川菜并非千篇一律的辣和麻,也非一成不变的深色和油腻,无论蒸炒炖拌,川菜更是在体现川人淳朴而灵活的精神,演绎川人既有标准有底线又不失灵活把握分寸的生活态度。